上海国际书籍设计家论坛汇聚中外业界声音

  “中国最美的书”评选活动已走过10年。10年,“中国最美的书”让中国图书的设计之美越来越为世界所认识的同时,也为中国与世界架起了一座相互沟通、学习的桥梁。 
   
  11月15日~16日,在“中国最美的书”的召唤下,为期两天的上海国际书籍设计家论坛在沪举行,30多位中外书籍设计家齐聚一堂,围绕什么是最美的书、如何把最好的阅读奉献给读者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,与业界分享了他们的经验、智慧和观点。 
   
  最佳设计 

  即是为读者提供更好服务

   
  在世界各地,书籍设计都是为阅读书籍和领会书籍内容服务的。设计者虽然要从审美的角度进行构思来确定书籍的外观,但他们这么做并不仅仅是为了使书籍看起来更美观,而是为了使内容的传达更准确。 
   
  德国图书艺术基金会代表Wulf-Dietrich von Lucius教授直言不讳,最佳的书籍设计不是为了获奖,而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为读者服务。他强调说,书籍设计一定要考虑读者的体验,如果一本书的排版编辑让人读起来不方便,或者是插图不太好,这样的书是不会有读者喜欢的,因此,书籍的设计必须要在这些方面满足读者的需求,而不应该仅仅是为了设计者的自我陶醉。 
   
  既是有着60多年“阅龄”的读者,又是知名作家的易中天表示,曾经一度对“中国最美的书”评选活动非常担心,害怕说要评一个最美的书,设计师们就全部往那个漂亮的路上走。在他心目中,“最美的书”要有三层含义:能产生感官的愉悦,雅致、有书卷气,能带来阅读的快乐。易中天说,老子曾经说过“大音希声,大象无形”,“我最欣赏的书籍设计就是看不出设计的设计,希望将来我们的书籍设计能够做到与作者贴心,与读者贴心,与出版社贴心,这就是我作为一个作者的一点小小意见。” 
   
  论坛上,众多中外专家都强调了书籍设计的两种趋势:传统和创新。Wulf-Dietrich von Lucius教授指出了两者间平衡性的重要性,他认为,创新、实验、勇敢的精神,以及可用性、可读性、舒适性等方面都需要考虑到,所以设计一定要跟内容相吻合,这样书本设计对作者来说才有较大帮助。中国设计师吕敬人则表示,书籍设计师不要被传统的模式所绑架,但绝对不能从传统文化的土壤当中剥离开来,“探究书籍艺术的传统与现代,不能用孤立的视点,要融会贯通,才有传承、衍生的生命力。” 
   
  设计之趣 

  在于让读者享受快乐阅读 

   
  面对新媒体发展所带来的阅读改变,作者、出版人和书籍设计师,应有效利用新媒体技术和工艺手段为读者营造舒适、有趣的阅读空间,让读者更喜欢、更珍视书本持握在手的感觉。 
   
  德国图书艺术基金会前主席乌塔·施奈德女士表示,传统书较数字化阅读的优势在于其感性的表现方式:实物感和现实感。毕竟纸张本身就是一种信息载体。有人摈弃网络下载而选择购买图书,就是特别珍视书本持握在手的感觉:实在且耐久。于是读者对设计、装帧与质量的要求较以往更为苛刻,优秀的版式设计今后也是纸质书的一大重要特征。 
   
  中国设计师张志伟则认为,现在正是设计为书籍“增光添彩”的时候,设计师应该通过自己的设计营造阅读氛围,让读者在书籍设计营造的意境中享受阅读的快乐。他说,现在的书籍设计师要把自己的角色转换为书籍的第二作者,利用自身在视觉设计、表达方面的优势,用最准确的设计语言,默契配合第一作者的文本内容,共同为读者演绎出生动、有表现力的书籍内容;充分发挥纸质书籍的优势,利用合理的工艺手段为读者营造出舒适、有趣的阅读空间。 
   
  瑞典设计师Nina Ulmaja曾经获得过两次“世界最美的书”主题大奖,她表示,在今天的电子载体下,设计师可能要掌握些办法来吸引读者,赢得读者的心。“我看到过很多图书做得就好像电脑游戏一样精彩。”她举例说,有本关于谁杀害林肯的书,在设计上采用了多媒体的交互性,一开始像电影一样,图片非常炫,运用了很多元素,在讲了一些故事之后才是正文。“我觉得这个设计非常好,更加强烈的、更加视觉性的语言可以很好地吸引读者。” 



      相关新闻: